- 发布日期:2024-11-05 06:00 点击次数:198
朱云无意间在电视拍卖直播中看到一幅古画《嵩阳汉柏图》,画面上熟悉的古柏苍劲挺拔,笔触间流露出古朴厚重的韵味。
拍卖师郑重其事地介绍道,这幅画经专家鉴定为乾隆真迹,保存在世数百年,价值不菲。
随着拍卖锤声落下,这幅画以8700万元的高价成交,全场掌声雷动。
朱云呆呆地盯着屏幕,脑中浮现出一年前那个早晨:他满怀期望带着这幅祖传画作去参加《华豫之门》海选,被拒之门外。
就在他准备离开时,刘岩,一个自称鉴宝专家的人,拦住他并声称这画只是仿品,最多值三万。
最终,刘岩找来“买家”,以17万元“天价”将画买下。
这位曾以“仿品”之名骗得真迹的专家刘岩,还能安然无恙吗?
改版后的《华豫之门》带来的社会效应
2008年10月,随着《华豫之门》节目全面改版,从形式到内容的每一处调整都旨在提升节目的观赏性和教育意义。
改版后的第一期节目一经播出,立刻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节目结束后不久,电话铃声便不断响起,观众们踊跃拨打热线电话表达参与的愿望,甚至有观众表示愿意从外省赶来只为一睹节目的风采。
在节目中,主持人以更加亲切和专业的态度引导节目进程,新加入的多媒体互动环节让观众能够通过短信或在线平台实时参与到节目中,这些改变使得节目更加生动,互动性大大增强。
节目的这种全新形式,加上内容上的丰富和深入,使《华豫之门》迅速在观众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每两周举行一次的鉴宝活动,节目组都会在多个城市选择合适的地点,布置成典雅的传统风格。
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本地观众慕名而来,还有大量来自其他省份的观众专程赶来,他们或是携带家传的古董,或是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好奇,希望通过专家的点评更了解自己宝贝的历史价值。
鉴宝活动通常在周末举行,以便吸引更多的工作日无法抽身的观众参与。
现场,节目组安排了专门的接待区和等候区,观众们在等待鉴宝的同时,可以观看大屏幕播放的节目精彩片段,或是参与由工作人员组织的小型知识问答游戏,赢取节目纪念品。
在鉴宝环节,节目邀请了多位颇有名气的文物专家和学者坐镇。
每当有观众上台,专家们都会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然后向观众详细解说每件文物的来历、年代以及艺术价值,有时还会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
此外,节目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展到了国际视野。
活动中偶尔可以看到外国友人的身影,他们或是居住在中国的外籍人士,或是专程为了这个节目而来的文化爱好者。
他们在专家的解说下对每一件展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还会用流利的中文与专家交流,询问关于文物的更多细节。
朱云的遭遇与梦想破灭
朱云带着他祖传的《嵩阳汉柏图》来到《华豫之门》的海选现场。
他在早晨就到了,手中紧握着这幅珍贵的画卷,画卷用精致的绸布仔细包裹着,显得格外庄重。
朱云在队伍中静静地站立,前方的评委桌后坐着几位面色严肃的专家,他们每接受一件物品,都会仔细观察、评判后,再决定是否让其参加正式的录制。
朱云终于轮到了,他走上前,小心翼翼地展开画卷准备展示,然而,还未等他完全打开画卷,一位评委便挥了挥手,示意他不必展开。
“抱歉,我们已经收到很多类似的作品,你的可能不适合我们的节目。”评委的话语简洁而直接。
朱云愣住了,还未真正展示便被拒之门外,这让他感到非常失望。
他没有反驳,只能无奈地将画卷重新卷好,准备离开现场。
正当他头低低地向出口走去时,一个中年男子快步走到他的面前,拦住了他的去路。
这人身穿一件干净整洁的灰色西装,看上去颇为专业。“我看到你手里的画了,我是个鉴宝专家,名叫刘岩。”男子自我介绍时,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朱云。
朱云有些犹豫,但还是接过名片,看到上面确实印着“鉴宝师 刘岩”几个字,及一个复杂的公司LOGO。
刘岩没有等朱云说话,便主动说:“让我看看你的画,我对这种类型很感兴趣。”
朱云点了点头,重新展开了《嵩阳汉柏图》。
画卷缓缓展开,展示出了细腻的山水画面,几株古柏挺拔而神秘,云雾缭绕中透着一种超然的气息。
刘岩凑近了观察,从每一个笔触到用色,他都仔细地端详着,偶尔还用手中的小手电筒照射,检查纸张的质感和颜料的老化程度。
经过一番仔细检查后,刘岩直起身来,面色稍显复杂:“这画,确实有点年代了,但恐怕是乾隆时期的高水平仿品。真品的可能性不大,不过这种保存状况和工艺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
他的话让朱云感到有些意外,原以为这幅祖传之物是真迹,没想到竟是仿品。
希望与诱惑的交织
尽管最初刘岩表示《嵩阳汉柏图》只是乾隆时期的仿品,价值不高,但他话锋一转,表示可以尝试帮朱云找到一个对这种年代画作有兴趣的买家。
刘岩信誓旦旦地承诺,若是运气好,可以卖个不错的价钱。朱云听后略显动心,点头答应了刘岩的提议。
几天后,刘岩果然如约带来了一位买家。
这位买家身着考究的西装,略显矮胖,留着短发,脸上带着一副金边眼镜,看上去颇为谨慎。
刘岩在介绍时略带神秘地提到,这位买家是一位收藏爱好者,对乾隆时期的仿品情有独钟。
刘岩配合着买家的动作,一边帮忙讲解:“您看,这幅画尽管是仿品,但乾隆时期的仿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尤其是这份画卷的保存状况相当不错,细节完整、没有明显破损。”
买家半信半疑地端详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摇了摇头,似乎仍有些犹豫:“说到底,这毕竟不是原作,我觉得价格也不该太高。”
刘岩听后,微微一笑,摆出一副平和的神情,轻声劝说道:“确实,您是内行,这一点没错。但是像这种年代久远的仿品,一直在收藏市场上都有固定的爱好者。您可以考虑,这幅画虽然不是原作,但它是祖上传下来的,历经百年还能保持如此状态,实属难得。”
买家稍显为难地思索了一会儿,最后狠狠心说道:“就17万,若是您能同意这个价,那我立刻付款。”
朱云听到这个数字时稍有迟疑,但刘岩随即站在一旁补充道:“17万的价格其实已经超出市场预期不少了,对方如此真诚,确实是个好机会。”
最终,买家点头示意同意,刘岩也马上安排买家和朱云签订简单的交易协议。
现场的程序完成得相当顺利,买家当场支付了款项,画作顺利成交。
真相大白与痛苦的觉醒
一年后的一天,朱云在家中看电视,随手切换频道时,无意间看到了一场大型拍卖会的直播。
画面上,拍卖师正站在聚光灯下,展示一幅即将拍卖的中国古画,卷轴上“嵩阳汉柏图”五个大字清晰可见,笔法遒劲,气韵生动。
朱云盯着屏幕,认出这正是自己一年前卖给那位买家的画作,而拍卖会上的专家正在详细介绍这幅画的来历和其艺术价值。
电视屏幕中的拍卖师一边展示画作,一边介绍说,这幅《嵩阳汉柏图》被认为是乾隆的真迹,极具收藏价值。
专家们还特意强调了这幅画作的背景和特殊的历史意义。
拍卖师继续宣布道,经过多位专家的鉴定,这件画作的保存状况极为良好,细节完整,属于不可多得的乾隆真品。
拍卖过程一度白热化,出价从几百万迅速飙升到上千万。画面切换到拍卖现场,不少买家不断举牌,报价节节攀升。
朱云眼见屏幕上的价格快速增长,仿佛瞬间穿过了百万元的关口,随后竟然达到了8700万元。
拍卖师手中的锤子最终落下,这幅画被以8700万元的高价拍出,现场响起一片掌声。
看到这里,朱云的眼神逐渐变得凝重,回想起一年前刘岩和那位买家对画作的评估,只说这幅画是乾隆的仿品,最多只能值三万元。
而他们以17万元的价格购买时,还表现得极为犹豫,似乎这幅画不值得这么高的价格。
拍卖现场的画面仿佛定格在了朱云的眼中——那幅《嵩阳汉柏图》明明就是自己祖传之物,却被以这样惊人的价格成交,拍卖师宣布成交价的声音还回荡在耳边。
第二天一早,朱云立刻联系了律师事务所,向律师说明了整个事情的经过,表示自己要起诉刘岩,讨回公道。
律师认真听完后,细细分析了案件的难度。律师告诉朱云,想要赢得官司需要证据,而当时交易的过程并没有书面协议或合同,交易在法律上算是双方自愿的买卖行为,没有强制或胁迫的迹象。
刘岩虽然称画为仿品,但并未在任何书面资料中对画作的真实性作出明确的承诺。
律师接着解释道,想要在法律上证明自己被欺骗,必须提供直接证据证明刘岩在交易时故意隐瞒或虚假陈述,且要证明对方买家也参与了这场设计好的骗局。
但当时的交易过程并无正式的协议,仅仅是口头协商,缺少关键证据。
律师进一步指出,即使朱云能够证明画作是乾隆真迹,但缺少记录证明该画作就是他当年卖出的那幅《嵩阳汉柏图》,而这种证据的缺乏,使得诉讼将面临极大阻碍。
尽管律师指出种种法律上的不利因素,但在朱云的坚持下,律师还是帮助他向法院提交了起诉书。
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经过审查,法院很快驳回了朱云的起诉,认为交易过程没有强制、胁迫或欺诈的直接证据,双方自愿的买卖行为无法满足法律诉讼的条件。
法院的裁定也在情理之中,没有接受朱云的诉讼请求。
参考资料:乾隆帝画的河南汉柏 用的画纸有多珍贵?